报告人简介:王雪华教授现为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1984年于湘潭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5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1997年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1998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助研,1999-2000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01-2004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及客座研究员先后访问比利时Antwerp大学物理系、瑞典Lund大学物理系、及澳洲国立大学物理与工程学院;2005年起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起任中山大学理工学院教授。”国际著名物理学及光学刊物,如Physical Review Letters, Physical Review A、B、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Optical Letters等的审稿人。
多年来主要从事微纳光子学及其应用、量子光学、固态量子计算、光与物质强相互作用、非线性光学等的研究,为光电子芯片的研制和量子信息处理探索新的原理和方法,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SCI论文52篇,其中Phys. Rev. Lett. 6篇;论文被SCI引用1000余次,应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30多次。
在光子晶体带结构的设计、二维非线性光子晶体理论、微纳结构中光子局域态密度的准确计算、及微纳结构中的量子光辐射等方面取得了国际同行认可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成果有:(1)提出了一个能有效产生大的二维光子带隙的新方法,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并被应用于实验样品的制备;(2)发现在二维非线性光子晶体中的谐波转换效率正比于有效晶体长度,理论预言被后来的实验所证实;(3)对光子晶体中的光自发辐射问题,发展了一套普适的理论处理方法,它不仅融合了以前矛盾的色散模型与微扰近似理论,而且成功地澄清了多年来具有重大争议的实验结果,并预言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被国际同行誉为解决了光子晶体中关于辐射动力学的争议,发展的数值计算方法被认为是纠正了以前文献中不正确的计算方法;(4)建立了一个能同时处理单分子荧光和喇曼散射的统一理论模型,对单分子荧光和喇曼散射的竞争现象给出了清晰的物理图像;(5)任意微纳结构中光子-量子点相互作用强度的准确计算一直是微纳量子光学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解决了这一重大挑战。
报告摘要:
近年来,微纳米结构中(如光子晶体和金属钠米结构)的量子光学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个报告首先简述微纳结构中的量子光辐射控制及量子相干控制的研究动态,然后介绍我们在光子晶体就该问题所发展的理论处理和数值计算方法,该理论成功地澄清了不同实验之间巨大差异的物理起源,并预言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如非经典的阻尼Rabi震荡、巨Lamb能移、自发辐射的开关控制。继而介绍为金属纳米结构中表面增强的荧光和拉曼散射所发展的一个统一的量子理论。最后,将介绍微纳结构中光子-量子点相互作用强度的准确计算方法,以及一些新颖的光子晶体腔QED性质。 |